由于海水侵蚀,仅仅几十年的时间,美国作家亨利·贝斯顿曾独居一年的科德角小屋就葬身海底,但是这片荒芜海滩上的植被与沙丘、秋夜的漫天星辰、这座“遥远的房屋”里的魂魄与诗意却是随着贝斯顿的文字永远地留在了人间。放眼古今中外,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,生命有起有落,沧海亦可作桑田,文字却能够跨越时空,将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憧憬互相连接。书,作为文字的载体和展现窗口,为各行业的传承、创新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,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不言而喻。
然而,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在大数据、元宇宙、AI等前沿概念与技术的“冲击”下,纸质图书日渐式微。在这一背景下,加之医院多院区运营模式的挑战,我院图书馆面临着服务多个院区的艰巨任务。受限于空间和人力资源,我院图书馆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,通过线上服务确保读者的文献需求得到满足,并启动了智慧服务项目,旨在打破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局限,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,以满足满足不同院区职工的多样化的图书借阅需求。智慧书屋配备“书享智慧书吧”设备,运用RFID技术、大数据分析以及物联网技术,提供包括自助借还、智能存储、远程管理、实时消毒在内等一系列便捷、高效的智能服务。通过一体化的屏幕交互、云端数据管理后台以及微信平台的互动,实现了图书借阅与电子资源阅读的无缝对接,为读者带来更加便捷、高效的阅读体验。该项目的实施,使得读者可以体验到自助借还图书的便捷,智能存储系统确保了图书的安全与易于管理,远程管理系统让图书管理员能够高效地进行图书调度和监控,而实时消毒功能则为图书的卫生提供了保障。
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,我深刻地体会到科技所带来的创造力。诚如贝斯顿在书中所言:“明天的创造力会像世界上任何的创造力那样气吞山河。创造就发生在此时此地。”它不仅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,为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注入新的活力,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和便捷的阅读体验,而且还能够为进一步深化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作为图书馆青年馆员,我们更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的浪潮,不断汲取新知,提升自身专业技能。尽管智慧书屋项目满足了大部分职工的阅读需求,但是要想进一步实现服务的优化,还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大数据的优势,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潜在的深层含义。依据借阅数据灵活调整图书复本量,精准满足职工专业阅读需求,实现数量与复本间的动态平衡,进而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服务质量。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,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,保持图书馆作为知识殿堂的宁静与温馨,让读者在享受智慧服务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阅读的温度。未来,我们期待通过不懈努力,将图书馆打造成为职工学习成长的乐园,为医院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,共同推动医院文化建设,在新时代继续守护好这份“文字的力量”。
(供稿: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书馆 甘若凝)